每况愈下的成语故事


每况愈下

拼音měi kuàng yù xià

基本解释每:每一次;逐一;况:状况;愈:更加。比喻情况的发展越来越不好。

出处宋 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东坡一》:“非尽如此,后山乃比之教坊司雷大使舞,是何每况愈下,盖其谬耳!”


每况愈下的典故

战国时有一个叫东郭子的人,听说庄子对“道”很有研究,就去向庄子请教,问他“道”到底在什么地方。

庄子说:“我讲的‘道’各处都有,无处不在。”

“那请您具体指明它在哪些地方,可以吗?”东郭子非常客气。

庄子不假思索:“在蚂蚁洞里。”

东郭子非常奇怪:“道,是很高尚的东西,怎么会存在于这么卑下的地方?”

庄子又说:“‘道’,在稗草、砖瓦碎石之中。”

“这不是愈加卑下了吗?”东郭子更为奇怪。

庄子继续说:“我的‘道’在屎尿之中!”

东郭子听庄子越说越低下,心里很不高兴。

庄子这才向解释:“要满足您的要求,把‘道’的本质说明白,就得像在集市上检查猪的肥瘦一样,愈是猪的下部,愈能看出猪的肥瘦。因为猪腿的下部是最难长膘的,如果腿部也长满肉,其他部位当然更肥了。所以,我今天告诉您‘道’所在的地方,尽是卑贱的地方,这些地方都有‘道’,那么‘道’存在于其他的地方,也就不言自明了。”

“噢,原来是这样。”东郭子很佩服庄子的才学。

这个故事出自《庄子·知北游》。原来的意思是说,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,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。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每况愈下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 《论语 为政》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
革风易俗
空空荡荡 浩然《艳阳天》第121章:“屋子里空空荡荡,冷冷清清。”
铺张浪费 毛泽东《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》:“要勤俭建国,反对铺张浪费,提倡艰苦朴素,同甘共苦。”
当仁不让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卫灵公》:“当仁不让于师。”朱熹集注:“当仁,以仁为己任也。”
暮史朝经 元·无名氏《刘弘嫁婢》第三折:“小圣在生之日,萤窗雪案,暮史朝经。”
玩世不恭 明 李开先《雪蓑道人传》:“醉后高歌起舞,更有风韵,只是玩世不恭,人难亲近耳。”
土木形骸 《晋书 嵇康传》:“身长七尺八寸,美词气,有风仪,而土木形骸,不自藻饰。”
敲诈勒索 曲波《林海雪原》:“专门纠察库仑比的淘金工人和山林工人,为非作歹,敲诈勒索,无恶不作。”
安眉带眼 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8回:“你也是安眉带眼的人,直须要我开口说。”